上一頁下一頁
發新話題
打印

【吸血三姊妹系列之(五)古墓.麗影.魔種】二十五集長篇色文(完整版)

 
收藏  |  訂閱
684  984.4k

引用:
原帖由 johnsonyux 於 2011-3-13 12:20 PM 發表 查看引用來源
劉老師 回來啦 我們有福了



多謝!

引用:
原帖由 慕清流 於 2011-3-13 12:33 PM 發表 查看引用來源
發哥又出好野比我地欣賞:smile_o12:
有小小問題:

1.)4大吸血族點解冇香港地慘佬份?以佢地既所作所為,同吸血鬼冇乜分別(唔通佢地只係第5大

2.) 種魔之法會唔會同道心種魔一樣


3 ...
地慘商是吸血鬼!一種調刺。
跟道心魔種兩回事!
漸漸明白很多讀者都較喜歡有『搞笑』元素的劇情,所以覺得『我那段』較好看。
另一段是寫祖琳和許雅姿,情感和激情元素較多。

引用:
原帖由 BENSHP 於 2011-3-13 05:33 PM 發表 查看引用來源
發兄 可以改回每星期出二次嗎?

一星期先更新一次點等吖:smile_22:
這個‥‥‥:smile_45:

引用:
原帖由 Jan_li 於 2011-3-13 07:23 PM 發表 查看引用來源
你媽媽有少少似Vivian(我記得佢係教中史) ,故意嘅?
種魔部分走悲情路線,大慨要幾集兩條線先有相交之時?
定係一直都分開發展到結尾?(就算有,但估計都要發哥盜完墓先得)
    是的,Vivian是在沙田某中學教中史的,閣下還記得!【劉金發與Vivian的淫慾史】是2009年貼的作品,不過還未貼完,只貼了九集,大結局未能貼出,很可惜!

    兩條線沒有會合的必要。
    祖琳的部份想寫得真實一點。

引用:
原帖由 gawchan 於 2011-3-13 08:18 PM 發表 查看引用來源
THZ A lot
多謝!‥‥‥


‥‥‥




[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5-27 09:50 PM 編輯 ]

‥‥‥


[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5-27 09:50 PM 編輯 ]

‥‥‥


[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5-27 09:50 PM 編輯 ]


‥‥‥




[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3-5-27 09:51 PM 編輯 ]

【盜墓檔案】


《盜墓現象以及刑法》

     盜墓,在古代絕對是一個恐怖的字眼,人們對掘墓者的不恥程度,甚至比盜墓者還來得咬牙切齒,因為這種人是不尊重自己的祖先的十惡不赦之徒,所以要“斬立決”。

     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出於敵意而破壞墓葬的情形。山東泗水尹家城龍山文化墓地就發現了典型的實例,《呂氏春秋》說,一時陵墓隨葬豐厚,“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於是“無不扌日之墓也”,“大墓無不扌日也”。扌日,就是發掘。

     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參照《史記》關於秦國歷代國君葬地的記載,在陝西鳳翔靈山(陵山)一帶尋找秦公陵園,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後來根據一位元農民偶然提供的情況,來到鳳翔南指揮村南側一片歷年生長情況不好的麥田勘察。這是因為古墓葬一般夯土堅實,不利於作物生長的緣故。通過鑽探,果然在這裡發現了一座規模空前的秦墓,定名為秦公1號大墓。這座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從墓葬形制、隨葬品規格數量以及殉葬人數等現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為如此,曾歷經多次嚴重盜掘。發掘工作開始時,一揭開墓上耕土層,即發現盜洞247個。發掘到槨室時,仍然有十多個盜洞。盜洞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時代。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知發現盜洞最多的墓葬。

    《史記》中曾經記述,中山地方民間風行“掘塚”習俗。遊俠“鑄錢掘塚”的事蹟,也受到司馬遷的注意。唐人顏胄曾經以這樣的詩句寫述民間盜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石人徒瞑目,表柱燒無聲。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韓愈對於東漢陵墓多被破壞的事實,也有“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的感歎。

     掘塚,也曾經是不法貴族官僚的一種遊戲。如西漢廣川王劉去,就有公開盜掘墳墓的嗜好。《西京雜記》說劉去發掘古墓“不可勝數”,“國內塚藏,一皆發掘”,其奇異者就多至上百。

     王莽覆亡之際農民軍對西漢陵墓的破壞,是見於史書記錄年代較早的大規模的盜墓運動。《後漢書》也說:“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後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由於當時屍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發掘所見往往容貌如生,盜掘者有污辱女屍的行為。

     古代戰爭中,取勝的一方往往放縱搶掠。盜墓,竟然也是如勝軍洗城一類剽奪形式之一。《舊唐書》記載,唐憲宗在發動對強藩巨鎮的軍事鬥爭時,敕令諸軍“不得妄行傷殺,及焚燒廬舍,掠奪民財,開發墳墓”。可見軍隊在新控制的地區難免有燒殺劫掠行為,“開發墳墓”,是其中影響比較嚴重的形式。

《盜墓動機的心理分析》

     盜墓最主要的動機,是劫取墓主的隨葬財物。司馬遷在《史記》中論述社會行為往往為利益驅動時曾經說到,“劫人作奸,掘塚鑄幣”等敢於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實都是出於財富的追求。他在列舉所謂工商貨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諸種致富方式時,又指出“掘塚,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說田叔這樣的巨富竟然是因盜墓而發家的。

     對隨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張邦基《墨莊漫錄》說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銅禮器,於是地方官發掘塚墓求其器以獻上的故事。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說,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貴愛,故有得一器,其直為錢數十萬,後動至百萬不翅者。於是天下塚墓,破伐殆盡矣。”

     盜墓有時又有令人驚異的動機。《異苑》記載,漢代人京房的墳墓在東晉時被盜掘,遺體依然完好,“僵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僵屍人肉堪為藥”的迷信接近。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此說,也值得注意。近世吳有如《點石齋畫報》有題為“群賊盜骨”的故事,其中寫道:“有匪徒將棺木撬開七八具,盜竊枯骨,有謂以之為悶香,有謂以之合藥餌。事雖出於擬議,然非專盜衣飾可比矣。”這種取枯骨“以之為悶香”或“以之合藥餌”的盜墓動機,實在令人驚異。

     大家都熟悉的伍子胥“鞭屍”故事,則是發掘墓葬行為極端的復仇形式。歷史上發塚斬屍(如拓跋王圭發慕容普麟塚)、剖棺焚骨(如王頒掘陳霸先陵)一類事例還有很多。不過,這種情形往往與盜取墓中隨葬財物的情形相互糾結,不易明確分辨。例如策劃組織武裝盜掘清東陵的軍閥孫殿英,竟然自我辯解道,“滿清殺了我孫家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盜發東陵被標榜為“革滿清的命”,“革死人的命”。然而其真實動機,其實與一般的盜墓賊並沒有什麼區別。

     發掘塚墓在戰爭中又被作為心理征服的一種手段。明軍發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軍發掘鄭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

     與西漢廣川王劉去同樣有盜墓之嗜癖的官僚貴族,據《陳書》記載,陳叔陵“好遊塚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他“曆發丘墓”,“石斤棺露骸”的行為,與他“幼而很戾,長肆貪虐”的心理特質有關。所謂自幼性情兇狠怪戾,似乎有某種神經系統功能上的障礙,或許可以理解為反社會人格跡象在童年早期的明顯表現。所謂“好開發塚墓”,似乎也可以看作病態人格的一種反映。心理學者對於盜竊癖這種“衝動障礙”的分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增益對盜墓嗜癖的理解。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G·邁耶、保羅·薩門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盜竊癖中,“許多人都為了獲得刺激”,“許多人都是盜竊狂,因為他們並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來的物品。他們寂寞的行為就是對一種‘無法抵抗的衝動’的反應,因為這樣接著就可以獲得一種放鬆感。”





[ 本帖最後由 劉金發作品 於 2011-3-16 05:03 AM 編輯 ]

上一頁下一頁
發新話題
前往最後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