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國][喜劇/愛情][北京遇上西雅圖1+2][BluRay-720P.MKV/6.9GB][中字]

 
收藏  |  訂閱
1  1.6k

“西雅圖”正被“無意識”地神化

郭松民
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近日上映,個人感覺,觀眾只要對劇情背後的情感稍微留心一點,就不難感受到影片中充溢著內地電影人的自輕自賤和對西方單相思一樣的迷戀。

  這種狀況在中國電影中已經持續很長時間。如果誰有耐心檢索一下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國電影,就會吃驚地發現,幾乎完全不可能找到關於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負面鏡頭。1980年上映的電影《廬山戀》,對美國做了一個浪漫童話般的描述,給整整一代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像。當然,那個時候迷戀美國的理由還是“現代化”。今天,當“小汽車和立交橋”幾乎成為環境污染和交通擁堵的代名詞,當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他們已經不能再用現代化等理由來描述西方的時候,西方又在他們的鏡頭中變成了愛情、浪漫和幸福的 “外面的世界”,繼續暗示著西方世界之為普遍價值的神話建構。

  必須強調,我絕不相信電影製作者是刻意為西方做宣傳,相反,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通過自己的電影鏡頭,把西方世界表現成一個幸福的所在,更大的可能是出於一種“無意識”或“下意識”。對他們而言,這種關於西方世界的神話建構已經內在化了,而由於這種內在化,立場和感情也情不自禁傾向西方——這才是最需要思考和警惕的。

  中國電影(不僅僅是電影)的這種狀況應該有一個根本的改變,原因很簡單:這樣的電影每時每刻傳遞著的是西方的軟實力而不是中國的軟實力,誘導、或許強化著的,是中國觀眾對西方的認同而不是自我認同。

  近代百年,中國在文化上一直處於被“灌注”的地位。改革開放後,部分文化精英懾於西方豐裕的消費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失敗主義情緒。可滄海橫流,經過百年奮鬥,當今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特別需要文化、文明自覺和自信的時刻。部分文化精英主動為西方建構神話的集體無意識,和中國今天的綜合國力及發展趨勢,極不相稱。對文藝工作者來說,應當發現和承認現代中國在有些方面還落後於西方的現實,也完全不拒絕學習、表現西方世界一切好的東西,但我們的立場和感情應該屬於中國。

《北京遇上西雅圖2》:為什麼這樣自輕自賤?

郭松民

  看《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以下簡稱《北西2》),感覺編導薛曉路想同時追趕兩隻兔子:一隻叫商業,一隻叫文藝。追趕的結果是讓整部電影變成了販賣矯情與文藝。吳秀波和湯唯書信的內容真沒勁,聽著都尷尬,因為愚蠢的廢話太多了:“你知道仙人掌嗎?”“你見過海鷗捕食嗎?”……如果這算文藝片,那就是文藝片中最淺薄的一類;如果這算商業片,那就是商業片中最無聊的那一類。觀眾被折磨的昏昏欲睡,只是在“神州專車”的植入廣告出現時才有了唯一一次開懷大笑。



  當然,矯情或者無聊都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其中充溢著中國電影人不可救藥的自輕自賤和對西方單相思一樣的迷戀。我很奇怪,他們總是能夠找到自我鄙視的理由。當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已經不能再用富裕、現代化等理由來膜拜西方時,西方又在他們的鏡頭中變成了愛情、浪漫和幸福的所在,變成了遙遠、美麗、溫馨的“外面的世界”,繼續暗示著西方世界之為普遍價值的神話建構。

  《北西2》雖然借用了上一部賣座電影的名字,但情節上沒有關係。《北西2》的故事是:焦姣(湯唯 飾)15歲就隨父親移民到澳門,從此在賭城安家,並成為賭場公關,靠小費過活。大牛(吳秀波飾)則生活在洛杉磯,是一位房地產經紀人。焦姣和大牛通過一本《查林十字街84號》的小說,巧合地通過手寫書信的方式互相聯繫,兩人從最初的完全陌生,到一步步敞開自己的心扉,再到最後愛上對方,最終在倫敦相遇。

  在洛杉磯當房地產經紀人的大牛,最先感受到中國人“富起來”了,因為他每天接待的掃房團都是來自大陸,就連他的白人同事,也在努力的學中文,以至於看到身體健康的中國老人就上去恭維“老不死”。不過中國人盡管有錢,但卻難言幸福,比如大牛接待的一心想為兒子買學區房的王太太就總是一臉焦灼,兒子也患有自閉症,是美國一個過氣職業摩托車賽車手的粉絲。



  大牛自己是北京人,在香港回歸的1997年,才14歲的他離開父母獨自赴美求學,讀的是會計,如願以償留在美國,最終卻做的是房地產經紀人。而大牛的父母,則是在之後的日子離婚、又分別再婚,大牛沒有了“家”,因此也就再也沒回過“家”。他居無定所,總是提著行李留宿在一個又一個自己代理售賣的房子裡,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影片中的這一次,則是為了從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手裡買走房子,轉手發大財,不惜扮演起孝順孫子的角色,陪他們到拉斯維加斯旅遊,幫他們補辦婚禮……盡管陰謀被“爺爺”識破,但終於還是原諒他,大牛也被“爺爺奶奶”的人格所感動,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不再把錢看的那麼重,而把真誠做人看作第一位了。

  耐人尋味的是,“爺爺奶奶”是確定無疑的“民國遺民”,1948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前夕,從大陸來到美國,考慮“爺爺”曾經送給“奶奶”家幾頭驢做聘禮,那他應該具有“逃亡地主”的身份了。在整部影片裡,“爺爺奶奶”是唯一一對幸福的夫妻,“爺爺”倔強,“奶奶”溫婉,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更重要的,在他們身上還承載著中華文化——“爺爺”不僅對中國古典詩詞信手拈來,而且還能用工整的毛筆字寫一封典雅的文言文書信,相形之下,吳秀波和湯唯用圓珠筆和“粗俗的”白話文寫的書信,就“不堪入目”了。



  當然,他們能夠如此幸福,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美國。美國接納了他們,給了他們安定幸福的生活,還把他們的孫子培養成了宇航員。美國的醫生又萌又負責任,負責重審駕照的路考官是印度裔,自戀而可愛。至於中國,老實說鏡頭中根本就沒有當代、“社會”中國,只有驚鴻一瞥的山水中國,而那只是“爺爺”撒放骨灰的地方。

  和幸福的“爺爺奶奶”相比,影片中的大陸中國人就顯得十分糟糕——吳秀波14歲異地求學,之後父母離異,就再沒享受過家的溫暖——以至於害怕“愛”;湯唯的母親根本就沒有出現,父親是一個賭棍,早早死於非命;湯唯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和她情似母女的惠英紅,僅僅是“爸爸的女朋友”而已;吳秀波接待的王太太,看起來毫無疑問是一個單身母親。

  至於湯唯先後交往過的三個來自大陸的男朋友,和厚重少文,有情有義,敢作敢當的“爺爺”比起來,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陸毅飾演的“學霸”,雖是北大數學系的高才生,但只想用自己的數學能力在賭場上撈一把,而在輸光了湯唯借來的100萬籌碼後,竟沒有勇氣承擔賭債;祖峰飾演的詩人,則只能傍著富婆吃軟飯,他勾引了湯唯,敗露之後居然無恥的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為自己辯解;至於王志文飾演的富豪鄧先生,盡管他看上去溫文爾雅,在賭場可以一擲萬金而無吝色,有私人飛機,還即將去納斯達克敲鐘(這是《中國合夥人》中中國成功者的最大夢想,也是馬雲們最自豪的經歷),那又如何?他仍然不能理解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感情,當他開出二十萬一天的價碼,讓湯唯陪他五天時,就表明他只懂得等價交換,並且狂妄的相信有錢就能買到一切。



  將湯唯和吳秀波聯繫起來的倫敦書店老闆,在影片中雖然只有極少的鏡頭,甚至沒有一個正面特寫,卻是整個故事的真正樞紐。他是一個標準的英國紳士,盡管老邁且行將就木,但還是全部浪漫和幸福的發起者,他不僅成全了湯唯和吳秀波,還成全了散佈於世界各地黑人、印度人、韓國人、阿拉伯人……的愛情,這些人全都在他的葬禮上灑下熱淚,用最美好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感激。看到這一幕,我不僅驚嘆,中國的電影人/文化人對西方是多麼的不捨和依戀啊——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心靈故鄉和精神家園!

  影片對西方流露出的依依不捨,如果放在金融危機後西方資本主義的神話破滅,“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的夕陽黃昏的背景中,我們不難體會中國電影人/文化人內心深處的痛惋、留戀以及難以言說的不詳預感等種種複雜的情愫。



  中國的主流文化精英,認同民國,認同西方,唯獨不認同養育了他們並讓他們功成名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時代症候,《北西2》再次確認了這一點。

  比起無聊的電影,這種症候其實是更值得研究的。

前往最後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