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生死中年兩不堪:中年人養生保健要點

 
收藏  |  訂閱
0  957

生死中年兩不堪:中年人養生保健要點

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劇憐病骨如秋鶴,猶吐青絲學晚蠶。

人到中年之後,確實面臨著許多考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掛心、事事纏身。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孩子需要撫養,自己還要成就一番事業,有限的精力如何分配,實在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如果有一副強壯的身板,還算幸運,如再碰上一身的疾病,那日子之難過就可想而知了。鬱達夫詩中所表達的,正是中年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心態,有時真讓人有生死兩難的感覺。人畢竟是人,在經過痛苦的思索後,絕大多數人給自己的定位依舊是奮鬥,既然“死非甘”,就要“學晚蠶”。

健康話題

中年,是人生的關鍵階段,是人生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黃金時期。這一特點不僅表現在工作上,也同時反映於生理上。事業上的成就與健康上的滑坡往往同時出現,有人把它稱為人生中兩條不平衡的曲線。如今,各種條件雖非詩人所處的時代,科學、經濟、生活、工作、社會福利等因素都有了大的改善,但中年生病、中年早夭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不少人都注意到了現實生活中的這樣一種現象:人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狀況普遍較好,60歲之後也表現出比較平穩的狀態,風華正茂的40~60歲之間卻是人的多事之秋。

由於中年人肩上的擔子異常沉重,勞動超負荷、睡眠欠債、心理壓力大、健康透支等問題幾乎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著。於是,許多人表現出莫名其妙的疲勞綜合徵,也被稱為“亞健康狀態”。從全國整體情況看,亞健康人群的分佈,沿海城市高於內地城市,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中年人是這支隊伍的主力軍。

按照醫學上的定義,亞健康是指人體的生理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的邊緣地帶,身體狀況雖無器質性改變,但出現明顯的功能性改變。換言之,此時人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正在逐漸下降,身體狀況已處於疾病的前沿,稍有風吹草動便有可能猝不及防地從健康的隊伍中掉隊。它主要表現為周身無力、頭痛頭暈、兩目乾澀、耳鳴鼻塞、心悸氣短、失眠健忘、尿赤便秘等,使人經常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對於它的病因,專家們認為,主要是因腦疲勞過度造成的。大腦的超常運轉導致新陳代謝產物大量聚集,精神壓力過大導致腦血管劇烈收縮,機體能量過度消耗或供應不足導致腦缺血缺氧,運動量不足導致血液流動速度變慢、血液黏度增加等,最終造成機體內分泌功能的紊亂,並由腦疲勞逐漸發展成為全身不適的症狀。它的發展進程,就是從似病非病→生病→早衰→過早死亡。在日本,專家們乾脆把這種進程稱為“過勞死”,還列出了它早期表現出的十種信號,即早來的將軍肚、光頭頂、性功能下降、尿頻、記憶力減退、失眠、健忘、丟東忘西、頭昏腦漲、情緒不穩定等,並指出如具有6項以上指標就可定為“過勞死”的預備隊。他們認為,過勞死常發生於三種人群:一是只知消費不知保養的人,二是只知工作不知休息的人,三是具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

前往最後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