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下一頁
發新話題
打印

《戀戀馬教授》-全十二章連載完畢- 【7/8-後記】

 
收藏  |  訂閱
253  30.0k

故事完畢,嘻,多謝收睇《戀戀馬教授》

聽日得閒,先再寫幾句花絮啦,各位晚安。


:smile_o13::smile_o13::smile_o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引用:
原帖由 祝伊欣 於 2016-7-27 11:35 PM 發表 查看引用來源


甜美師姐你好 多謝支持-遲到好過無到呀,嘻
小師妹唔使客氣la~ 打工仔, 為口奔馳, 無法子下下留言支持, 打兩三隻字又無咩意思咁, 但都想留言鼓勵一下, 聊表心意~

師妹嘅作品, 真係呢版難得一見的清新, 情意融融, 樂而不淫

《戀戀馬教授》(係處女作嗎?) 絕對係用心之作, 睇得開心之餘, 都令人得益不少.

結局章以「夢」作結, 實在收得很靚, 仲嵌入埋莊周夢蝶, 大夢小夢觀, 充滿哲思呀~

同時亦都令我諗起今年係莎士比亞同湯顯祖400年祭, 而二人代表作 --「仲夏夜之夢」,「牡丹亭驚夢」, 都係「夢」, 再加上你第十二章標題嘅提示, 令我更確定師妹亦想借呢篇作品, 向一代文學巨匠致敬.

如果我係馬教授, 一定會笑納你依份功課, 貼堂都唔捨得, 一定會好好珍藏呢一份情意.

有啲感情, 深刻真實, 但不一定能開花結果, 等於幻夢同現實之間, 總有一道鴻溝.  追咗師妹篇文咁耐, 完全感受到主角對馬教授既真摯情感, 好夢一場, 都不枉曾經相愛過.  實在係好文章, 能令愛與慾都昇華了

故事後尾三章筆鋒突轉, 鋪墊一連串黑色幽默既誤會, 響大結局煙花般爆發.  高潮一段, 伊欣同學, Jessie, 兩個教授, 湯少, 各懷所思, 各有誤會, 各有情意, 話猶未盡, 拗嚟拗去, ...... 真係混亂得十分精彩!  

個人認為結局章深得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嘅精髓.  一大段chaos, 不安不穩嘅樂段, 將觀眾對和平嘅渴望提升至最頂點, 然後引至大合唱「快樂頌」, 安撫人心, 令人開懷調和. 層次實在高妙.

好文, 繼續努力, 期待新作 :smile_o12::smile_o12:

[ 本帖最後由 dolcePastiche 於 2016-7-31 03:11 PM 編輯 ]

有事忙,幾日無上到嚟添。 見到樓上迪迪同甜美師姐嘅留言,好開心,嘻。 《戀戀》故事雖然連載完,但係我仲想寫篇後記,到時先慢慢一併回覆你哋


適逢「妮妲」逼近本港,夜啲掛八號波呀。 有啲mood,所以又蒲頭寫兩句。



向來覺得,颱風改個鬼婆嘅名,就好似一個exotic嘅符號、一個災難性嘅女人,總係零舍震撼啲:响狂暴旋轉的長髮之中,佢哋別有一渦嫵媚,隱約浮現出一啲同愛情有關嘅原始記憶。  失戀/得戀,就係一場颱風嘅蹂躪:她是他的一場宿命(反之亦然)。 正如,天要下雨,遠洋有颱風來襲,避都避唔嚟的。


今晚,妮妲準備拂過珠江口岸外嘅城市,或者會似一個好「李私煙」嘅成熟豔婦咁,朱唇半啟,有颱風眼一樣嘅心胸、嘯風般嘅長髮,雲唇如雨吻,沖洗大地,留低一地水窪、滿街瘡痍,將留低一陣愛恨交纏嘅旋風紀錄。 颱風一樣的女人,帶嚟嘅係一團雲濃雨烈嘅爭議-到佢已經喺華南登陸、消失於無形時,你會發現,你忘記唔到佢,但一胸暴烈、滿地潮濕,早响你心中烙下不滅的傷痕,留低一段刻骨銘心嘅回憶。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後記 - (上)




  後記(當埋前言)


     《戀戀馬教授》,其實係一個「少甜多趣」嘅「愛情故事」,甚至談唔上觸及「師生戀」本質上嘅「禁忌」,只不過咁啱線,故事「取景」於大學校園咁解啫(同時,校園背景對伊欣嚟講比較熟悉,裝置都有原形參照,可以順手拈來嘛)- 一來,「大學生」已經被視為有獨立思想嘅成年人,情慾自主;二來「師生戀」作為昔日嘅「禁忌之戀」,到今時今日早已經唔再係乜嘢驚世駭俗不能接受嘅事,加上呢個「長青」主題早有無數小說、電影用過,伊欣更意不在拾人牙慧,而比較想「掛羊頭賣狗肉」,用「舊題」翻出小小新意思。


     話返轉頭,雲哥哥「出題」畀我寫呢篇「幻想喜劇」,都算屎忽撞棍,注入多少「時代性」-皆因今年五月,香港補習界咁啱得咁「橋」有單幾轟動嘅「新聞」,一個「馬姓名師」捲入性醜聞,花生炒到一地都係。當時有啲人唔知係貪方便抑或刻意淡化/美化件事,用「師生戀」將單嘢定位,我係唔同意嘅-「」係兩個人之間一段相當深刻嘅「交流」,如果純粹係其中一方利用對方嘅弱點,呃蝦條(兼趙完鬆),更甚者以「愛」為名欺騙感情,咁都可以算係「戀」嘅,豈不是褻瀆咗真正嘅「師生戀」?


     《戀戀馬教授》呢個故仔入面嘅男女主角,作家兼客席教授「馬光輝」、大學生「祝伊欣」,喺一個學期嘅「小說寫作入門」班相遇。 結局最尾揭盅,「祝伊欣」驚覺原來由最一開始時(嘬住包朱古力奶,仰望住仲開緊花嘅櫻花樹),到上堂學寫文,到戀上馬教授⋯⋯一切一切「刻骨銘心」般嘅感受都只不過係場「美夢」。  所以,與其話我sell嘅係師生戀嘅掙扎奮鬥,不如準確啲話:故事中男女主角所「忌諱」嘅,係「虛擬/夢想世界」中愛情無法喺現實成「」嘅「矛盾」,即係「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嗰種總之無辦法開花結果,只能唏噓遊走於真實同虛妄邊界間,無人能「」嘅「愛情」。


     夢與醒,真和假,生同死,從來唔係兩面極端,向來有好多交叠互涉點。 渾渾噩噩嘅人可以醉生夢死,人生如夢;調返轉,响一個「極真實」嘅「夢境」之中,人又可以真切咁「體會」過「愛」-幻夢雖然係「假」嘅,但過程、得着、感受則係「真」嘅。就好似故事末,伊欣執起嘅嗰篇蘇軾詞:「古今如夢,何曾夢覺?」-諗到呢度,人生似乎就唔需要太執着拘泥於啲乜鬼二元對立論,我哋亦都唔使太介意自己曾經「發夢」,因為對比起「人生在世」嘅呢場「大夢」,所有「夢中夢」都一樣,當虛幻係真實,任君選擇。


     咁所以呢,《戀戀馬教授》喺意識上並唔「」,但因為重筆寫「愛情」,當然亦一點不「淡」,只係當伊欣諗到大家如果入得嚟坐,將「性福」交托畀我(嘻),無得J嘅話就有啲愧對各位看倌,先至偶或灑返多少鹽花上面咁。  實際上,「愛情」正係本篇重心-因為「」,會令其中嘅「」變得有意思、有趣,脫離獸性多於人性嘅活塞運動呢個層面(正如「馬教授」所講「小說不愛情,可以判死刑」)。 咁當然,伊欣絕對唔係道德撚,無「主張」過唔可以齋「扑嘢」而唔「談情」,現實之中我都知道呢啲男女各取所需嘅事周不時都會發生,只不過「戀戀」整篇故事嘅核心、故事中嘅馬教授同祝同學所領略嘅係另一套:「性」係手法、過程、花絮、bonus,「愛」先至係終極目的。


     另一方面,伊欣亦都藉「小說寫作班」呢個背景題材,探討下寫小說嘅方法,抒發下少少「文學觀」,兼順便同大家分享一啲自己敬仰嘅作家、心愛嘅作品咁。所以,故事裏面祝伊欣嘅「文學偶像」「雅舍主人」梁實秋,現實中的確係我嘅偶像嚟嘅。 正如第三章「情迷月色下」提及過,秋秋當年因為政治環境,不幸被魯迅批鬥過-魯迅當然係勁人,名氣又大,就導致一啲人先入為主,以為畀佢鬧過嘅都係「壞人」,包括秋秋。身為秋秋嘅忠實讀者,我當然無孔不入,一搵到位就想出啲綿力還原下呢段歷史囉。


     而喺第七章「性愛研習crossover」同第九章「衝.突」裏頭出現過嘅「mid-term試卷」,亦係伊欣謹向四位作家致意嘅用心小製作: 劉以鬯,香港文學史上玩「意識流」嘅第一人,代表作《酒徒》、《對倒》,文學界中當然無人不知,事實上,法國(及西方)電影界極之推崇嘅王家衞,正正亦係劉以鬯嘅書迷,經常用電影鏡頭重現佢心愛嘅迷幻篇章。   也斯,真正香港本土嘅作家、文學家、學者,喺我啱啱升大學Year 1嗰年因癌症過身,當時我比較鍾意六合神遊嗰味濃烈浪漫嘢,未識欣賞佢,就喺佢過身前一年嘅一個新書發佈會上居然走去搵坐佢隔籬嘅葉輝簽書而對佢「視而不見」⋯⋯無幾耐我終於「睇得明」而且愛上佢嘅作品,但斯人已逝,每當諗起自己當年有眼無珠,都深感悵然若失呀,唉。   村上春樹,唔使多講啦,佢嘅小說,超現實嘅氣氛、深刻嘅人性、雋永嘅對白、聲影文字嘅交織,無盡咁引人入勝。唔知道佢幾時,會好似里安納度比卡超都係要經過N屆奧斯卡提名先得到影帝殊榮咁,先真係攞到諾貝爾文學獎呢?    黃碧雲,唔係嗰個議員喎,本土巾幗女作家,唔單止响文字故事取勝,更加係濁世中一股清泉,曾經獲提名「年度作家」,但因為拒絕要從689手中接過獎座,毅然放棄呢個榮譽,寧願唔要,呢種風骨,令我為之心折。



     《戀戀馬教授》,十二章,結構上「起承轉合」嘅斧鑿痕迹,好明顯喇,嘻,新手之作,多謝大家包容先。 上半場,第一、二章(「小說寫作訓練班」、「教授出題」),除咗情節同角色嘅鋪墊,主要着墨刻畫男主角「馬教授」嘅形象:脫俗豪邁、不拘小節、感情豐富、智慧深邃。 呢股強烈嘅魅力,令本來就浪漫勇敢嘅伊欣,不顧一切咁愛上。 點解真心傾慕一個對象,就唔會畀「世俗」嘅刻板觀念,例如年齡差距,成為愛情枷鎖?(當然從另一角度睇,「世俗障礙」先至係愛情中必需嘅燃料)。呢一點,伊欣就意圖喺第三章「情迷月色下」、第四章「你試過未?」為大家解答:古今愛情都係咁,梁韓之戀正正猶如馬教授同祝伊欣嘅「翻版」,佢哋點樣「撻着」,點樣「神交」,感受到彼此靈魂貼近靈魂,繼而由「靈」而「慾」,渴望靈慾合一。對於佢哋嚟講,相知相戀,就係兩個人之間嘅事,外人不足為道,亦無須明白。



(-第四章「你試過未?」)


     然後,第五章「表露心跡」第六章「啱啱遇着剛剛」,亦即最關鍵兩章,因為課堂上嘅「論文」同師生二人豁出去、正式發生關係,係全篇故事第一個高潮,而且係首段清晰「露出」伊欣文學觀、愛情觀嘅篇章。  劇情方面,Jessie同文教授正式交接,引發之後多條發展線索;湯少粉墨登場,成為一抹伏筆;而場景跳出學校走到彌敦道,就係從地理至時空咁,產生時代感,增添愛情張力:教授年紀比伊欣大一輩,正係文迪留言指出「長樂街Peter仔」嘅「年代」;而伊欣雖然無經歷過嗰段時空,屬於翁子光《微交少女》嘅「年代」,但恰好戲中「少女」嘅阿媽(溫碧霞飾),正係映射返昔日嘅「靚妹仔」。 兩個「時代」嘅人,原來有微妙嘅牽繫,正好呼應返前兩章所寫嘅「古今事穿梭不斷」。



上一頁下一頁
發新話題
前往最後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