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下一頁
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傳統 = 保守??

 
收藏  |  訂閱
91  21.1k

中國傳統 = 保守??

好多時都話 "中國傳統" 對性係保守
所以導致今時今日的社會容不下談 "性" 的空間

在這版有位高手, 交流過有關中國古代的性觀念, 原來唔係想像中咁保守的

據知, 孔子儒家學說都提及性愛之事根本好平常
《禮記》更有講:"夫妻之道, 有義則合, 無義則去", 即所謂 "合則來, 不合則去"
有史學記載, 武則天、楊貴妃曾經當過 "老爺" 的妻房, 之後又做了 "老爺個仔" 的太太

到了宋、明兩朝, 性風氣才被壓抑
主要原因相信是當時國力積弱, 並存在內憂外患問題, 但朝廷苦無對策
於是一些腐儒提出 "滅人慾, 存天理" 的歪論, 意思即係通過禁制壓抑慾念, 清心而活以使天地和諧
即使向丈夫提出交歡要求也被視為犯禁, 因為認為擾亂丈夫處理政事之心, 最終只是使女性的性慾受到禁制

所以保守的性觀念其實只不過係古代 D 所謂學者對政事無能而透過 "蝦" 女人來轉移視線

****



在唐代, 性開放程度真係好難想像 "中國人" 可以如斯開放, 程度係大家未必信
女性不單可以外出及受教育, 外出時的衣著簡直
相比今天的 "性感"、"少布" 真係 "螞蟻遇上大貓"

根據敦煌石窟和璧畫記錄
唐朝時女子有裸體的風俗, 裸裝或半裸裝是當時女子的一種時髦裝束

所謂裸裝, 並非真的全裸出街, 只係穿上一些 "著左等如無著" 的薄紗

半裸就是以兩條長長的絲巾, 分別圍著上半身, 遮著胸前兩點, 有點以今天的掛頸tee, 但遮蓋範圍僅大於乳頭乳暈
下半身的就圍繞著pat pat, 在陰道前打個結 "叫做遮住" 就算, 再視乎習慣和需要披上薄紗
但唐朝視露背為禁忌, 所以都會披上一塊不透的布遮住背部

相對於今日, 唐朝時D女仔係著mini-bikini 出街的
到了今日, 敢嗎

嘩~~~~板主出post,支持~~~~
講真,我唔覺中國保守架,睇返好多歷史,其實都好多激野,只不過更多人宣揚道德與忠貞遮,就好似老師細細個已教導我地要排隊,但有d人就會打尖,鍾意插隊,鍾意插前插後一樣.

引用:
原帖由 Tony040131 於 2007-9-22 11:25 AM 發表
嘩~~~~板主出post,支持~~~~
講真,我唔覺中國保守架,睇返好多歷史,其實都好多激野,只不過更多人宣揚道德與忠貞遮,就好似老師細細個已教導我地要排隊,但有d人就會打尖,鍾意插隊,鍾意插前插後一樣.
乜打尖插隊會插後? 到底係排隊? 定係講第樣? :smile_45:

終於版主都忍唔住出post講歷史
可惜唐代風氣只是中國傳統的一部份而已
亦不是現今社會普遍認同的中國傳統:smile_39:

引用:
原帖由 polygon912 於 2007-9-22 11:36 發表
終於版主都忍唔住出post講歷史
可惜唐代風氣只是中國傳統的一部份而已
亦不是現今社會普遍認同的中國傳統:smile_39:
其實一直等高手出招, 小弟都只係拋磚引玉only :smile_30:

其實傳統係在宋、明以前都係開放的, 而不只是唐朝、五代時期而已

回覆 #1 wrxgc8 的帖子

參考資料: http://women.sohu.com/13/93/article214989313.shtml

女性意識,實際上就是有關於女性的觀念,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中國歷代的婦女意識,是植根於中國歷史土壤的產物,是中國宗法社會、封建專制制度和小農意識的產物,它集中體現為男尊女卑的輕視婦女的價值觀和束縛婦女的道德禮教觀,這些觀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國的男男女女的頭腦之中,習以為常,根深蒂固。 然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少有的"開放性"社會,它所創造的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開放的國度之一,唐朝婦女也因此別具風采,而為世所矚目。

在魏晉南北朝經歷了胡、漢文化持久、反复的衝突之後,多元性的文化終於在唐朝得以最為充分的釋放。 唐朝婦女女性意識的變化與唐朝社會政治、經濟諸方面密切相關:唐太宗令寡婦再嫁,突破了正統婦女貞節觀的限制,挖掘了婦女在人類自身繁衍、發展生產等方面的社會價值和意義,使其本原性得以充分的複蘇。 武則天當皇帝,衝擊了正統的男尊女卑觀念,婦女的自然天性和社會能力得到在整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釋放,唐朝婦女自身能力上的進取性,有了空前的高漲,從而其女性意識得以大幅度的彰顯。 唐玄宗一方面限制婦女干政,以鞏固皇位,穩定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又給婦女在婚姻、社交等社會生活方面的自由,這種相對開放自由的婦女觀顯示了唐朝盛世統治者的自信開放、務實進取的性格。 唐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唐朝婦女在其思想觀念上有了極大的寬鬆感,在其日常生活上就顯現其不同於以往朝代婦女的行為特徵。

一、本原性

在母系氏族社會裡,婦女不僅居於較自由的地位,而且居於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女性有著驚人的創造力,她們是征服自然的英雄,是創世造人之母,是創造發明的神靈,社會生活的主宰。 人們不僅奉現實中的女性為尊崇膜拜的對象,還把這種崇拜轉移到對自然物的崇拜上,又從自然崇拜反過來映照對女性的崇拜。 母系社會中的女性的種種權力,如生育撫養人種的權利,組織氏族生活和生產的權利等都是自然的賦予,而無法律意義上的人為特權,婦女只不過是在履行了自然而然賦予的權利義務之後而取得了全社會人員的尊崇,這種女性意識其實是懵懂而自然的,人與人,男與女之間便也是天然的平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第四版序言中曾經說過,“女系的這種獨特的意義,在父系的身份已經確定或至少已被承認的個體婚制時代還保存了很久。”⑴女性的這種自由意識一直延續到父系社會到來,五帝時代還盛行著雜婚習俗,如殷商的先祖契的降生是他的聖母簡狄吞食了神鳥大卵,週的先祖后稷只有母親姜嫄而不知其父是何人……這些都是母系社會女性中心意識的神話再造。

參考資料: http://women.sohu.com/13/93/article214989313.shtml

五帝時代是社會生活和兩性關係發生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時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和農業從狩獵和採集業中分化出來,女子在傳統行業中所佔的優勢地位逐步讓位於擅長放牧和種植的男子,在氏族組織中的作用,男子也佔據了支配的地位,世襲也逐漸過渡到以男係為準,於是父權制代替了母權制,“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⑵父系社會,活躍在社會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已有男性取代了女性,女性的作用受到貶抑,失去了其崇高的社會地位,人們也由對自然和生殖的崇拜轉而崇拜起“天”與“力”。 所謂“天”便是男性統治者——“帝”的象徵,與女性有關的泛自然神都歸服於“帝”的統治支配。 而“力”則是權利的象徵,力氣的代表。 韓非子說過“上古爭於氣力”。 誰強悍有勇力,誰就能保存自己並能征服其它部落,從而也使得本氏族或部落成員懾服。 由於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已經形成,伴隨著私有製的出現,父系繼嗣的問題突出起來。 恩格斯說:“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即以私有製對原始的自然長成的公有製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成。丈夫在家庭中居於統治地位,以及生育只是他自己的並且應繼承他的財產的子女——這就是希臘人坦率宣布的個體婚制的唯一目的”⑶於是,在這種家庭和私有製發展的大形勢下,個體婚制的傳子製的啟始,使得中國婦女的地位也隨之開始了新的一頁。 女性意識被男權思想無限期的壓制,其被奴役的歷史也便開始了。

唐朝是經濟空前繁榮、思想空前活躍、婦女空前解放的時代,但是要看到的是,這種婦女的空前解放,實際上便是一種女性意識上的本原性的體現。 隋唐時期的漢族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唐文化體現出來的便是一種無所畏懼、無所顧忌的兼容並包的大氣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風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於是,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女性自然有許多別於中國封建社會其他朝代的女性之處。 胡漢相融合的最大表現就是作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將一股豪強俠爽之氣注入作為農業民族的漢文化系統內,唐人不僅氣質上“大有胡氣”,而且立法頗富“胡風”。 唐代婦女在這種“胡風”文化的氛圍中,在禮法薄弱的“胡人”社會,豪爽剛健,絕不類南朝嬌羞柔媚和兩漢的溫貞嫻雅。 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擁有一定的法定繼承權,女性可以單獨為戶主,具有較為獨立的經濟地位,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發揮著作用等等。 唐朝婦女也頗為“妒悍”。  《西漢雜俎》中記載:“大歷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吃醋”之說的典故便源自唐代。 所謂“婦強夫弱,內剛外柔”、“怕婦也是大好”,竟成為唐人筆記小說中津津樂道的“題目”。 唐朝婦女審美觀也因胡風浸染而由魏晉時期的崇尚纖瘦變為崇尚健碩豐腴。 唐朝一些藝術作品中展示的婦女騎馬擊毬的情景,一反漢文化以陰柔為婦女典則的傳統,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潑、勇健、無拘無束的性格。 所以,唐朝女性便在中國傳統女性中,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或者換句話說,唐朝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本原性複蘇。 這便是唐朝女性文化的一大特點。 而這種本原性的複蘇。 並不同於現當代婦女女性意識上的解放,而是一種女性意識壓抑了若干年之後的釋放,是“胡文化”“胡風”的釋放和表現。 所以,唐朝婦女在本原上的複蘇性表現更多地體現為性意識上的複蘇,以及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兩性自由交往。

三、進取性

馬克思曾經高度評價了婦女的歷史作用,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 歷史的經驗證明,婦女地位的提高,對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之交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沿著迂迴曲折的道路前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 而尤以第二次最為興旺。 所謂最為興旺的第二次,便是以唐朝作為代表的。

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車水馬龍,繁華似錦。 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 在政治上先後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出一派昇平景象,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而且社會風氣也日益開放。 此時的女性,也由於在日益開放的社會風氣中的熏陶,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而在此,亦出現了中國的第一個封建女皇帝——武則天,而武則天的出現,又從另一個角度,像是一針興奮劑,更加促使了唐朝女性積極參加社會各項活動,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即女性意識上的進取性,繼而完成唐朝婦女女性意識極大的彰顯。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 其他坐過皇帝寶座的小女皇也有,但現在一般的觀點都把武則天作為唯一的女皇來看待,因為她是憑藉自己的實力登上皇帝寶座的,不是別人的傀儡。 武則天自立為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  683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 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后掌實權。  690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武則天稱帝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 在她掌理朝政的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武則天當政期間,唐朝女性較以前更多地參與到政治經濟的國家生活中來,使得壓抑了許久的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的甦醒。

在傳統社會中的男性統治者看來,女屬陰,男為陽,但在唐代,婦女參政議政的現象屢見不鮮,自武則天當政以來,這種婦女參政議政的現象更為突出。 如上官婉兒的一生曲折動盪,並投靠多種政治勢力,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其作為傑出的唐朝女性的代表,在參政議政等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她獨特的女性魅力和其不朽的才華,這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陰影下,其女性意識的強烈表現。 也從另一個層面上,代表了唐朝女性開闊的思維方式,以及積極的思想意識。 社會地位是一個反映人們在社會關係中差別性的社會學概念,具體是指人們在社會等級關係中所處的位置,並通過人們在社會上所盡義務、擁有的權力,以及受到的待遇等表現出來。 唐代女性之所以勇於衝出封建禮教的禁錮,與其在當時文化教育較普及的社會氛圍中亦能習文讀書、接受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婦女學習詩文更加蔚成風氣,僅《全唐詩》中收錄的女作者就有100餘人,唐人筆下的美好女性幾乎無人不能吟誦詩章,揮毫成詩。 唐太宗長孫皇后喜愛讀書,可以著述。 徐賢妃4歲隨父讀書,能誦《論語》、《毛詩》,8歲就能寫文章。 武則天文史兼通,故此才能替皇帝批閱奏章、代行朝政,從此登上權利的台階。  《女論語》作者宋若昭五姐妹自幼隨父讀書,她們都不願意嫁人,立志要以學揚名,唐德宗時將她們召入宮中,稱為“學士”。 許多著名文士的妻子都是丈夫的閨中詩文之友,詩人元稹的前妻韋氏、繼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張氏,進士孟昌期之妻孫氏、殷保晦之妻封詢都是才女,有的還常代丈夫作詩應酬或書寫文卷。 出身士人或平民家庭的著名才女、詩妓薛濤與女道士李冶、魚玄機都是自由讀書習詩。 魚玄機在觀看新科進士題名時曾吟出“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⑾的詩句,表達了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和不能與男子同登金榜、一展雄才的遺憾。

參考資料: http://women.sohu.com/13/93/article214989313.shtml

四、開放性

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 唐前期(高祖——唐玄宗)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後,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與此同時,人的個性得以相對自由發展,生活在這個時期的廣大女性紛紛從封建禮教的束縛下解脫出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例如: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膽追求個性美,著裝服色的選擇將官方規定棄置一旁,甚至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等;施面妝也是“濃妝豔抹”。 唐朝婦女的日常服裝,上身著衫,下身穿裙。 衣裙上有瑰麗的花紋,裙子以紅色最為流行。 富家女子常常用精美的絲織品做衣料,衣服柔薄而精巧。 從總體上看,唐代服裝造型雍容華貴,配飾富麗堂皇;質料唐以絲、麻為主,以紅、紫、黃為等鮮豔的暖色調為主要色調。 唐朝婦女上身常著圓領的長衫,肩上披帔,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下身穿裙,裙腰高,線條優美,顯得身材頎長、秀美,反映相對穩定的一面。 唐朝以漢族為主,漢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文明且講究,逐漸形成了飄逸的塔形衣冠。 因居住在溫暖濕潤地區,絲織技術高超,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以輕盈精薄著稱。 如吐魯番出土的輕容紗比馬王堆出土的素紗更精巧。 唐代的貴婦大都“縑羅不著愛輕容”。 而且,在唐朝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唐朝女性喜歡穿男性服裝。 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著胡服;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男裝較為方便;唐代婦女的自我表現意識較強,男裝可以體現女性身體各部位的曲線。 尚武和開放,無疑是女扮男裝流行的大背景,突出女性人體美,則可能是個別婦女的意識,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 而開放和體現人體美,也可以通過其他裝飾表現出來。 但北齊、北周、隋朝也同樣有胡族血統,有尚武精神,有開放的社會,卻還沒有見到婦女大量穿男裝的現象,足見唐朝女性在其意識上的開放性。 唐朝前期宮廷和上層社會活動中,不像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 而這些女性的社會形象,往往是以男裝的模樣出現的。 兩個極具影響力的女性武則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裝的事例,必然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影響。 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但是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 服裝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足見服裝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整體精神面貌,而唐朝女性在服裝穿著上的富貴、典雅、誇張、華麗以及匠心的獨特,都體現出唐朝婦女在其意識上的開放性和積極性的一面。

習俗,也叫風俗習慣,它是長期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 習俗雖然不是以行政命令或國家強制性手段對社會各成員的思想、行為進行約束,但在法制還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國古代社會,習俗文化在維護社會安定、維持封建統治等方面,往往發揮著法律所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唐朝婦女社會地位似乎也有所提高,唐貴族婦女多有參政習慣,即使一般女性,外出經商者有之,詣闕進詩者有之,與男子自由交往者有之,出外遊樂聚觀者有之,受到的限制較其他朝代為少。 一般認為,這與大唐國力強盛所引發的自信心和李唐皇室身上具有的推崇婦女的鮮卑遺風有關。 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開放,不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飲酒。 女人豐滿是當時公認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種美。 唐明皇李隆基特別欣賞楊玉環醉韻殘妝之美,常常戲稱貴妃醉態為“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相當有開創性的朝代,不僅武功鼎盛、宗教自由、文化豐富,更難得的是“女權高漲”,因為李淵是從邊疆入主中原,所以曾經廣泛接觸四方少數民族,於是自然形成一種塞外民族開放豪邁、不拘小節的作風。 男性如此,女性也是這樣,所以才有“唐朝豪放女”的美譽。 這種崇尚自己的作風,也影響了女性美容化妝的風格,當時,女性化妝時,還喜歡在臉上塗上兩塊紅紅的姻脂,是那時非常流行的化妝法,叫做“酒暈妝”。

唐朝是妝飾極盛的時代,從保存至今的美術、雕塑作品以及詩文的描述中可見一斑,唐代仕女圖、敦煌壁畫中的婦女服飾鮮明、新奇、精巧,開放的社會在服飾上也是不論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的。 但從髮髻樣式和華美的種類來說,各不下十幾種,點唇的樣式也名目繁多。 唐初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寫到當時貴族婦女的妝飾之盛:“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鴨黃粉白車上出,含嬌含態情非一。”寫娼家婦女“娼家日暮紫羅裙,情歌一囀口氛氳……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兩種婦女,社會地位一貴一賤,然而在服飾美容上同時起到引導社會新潮流的作用。 唐朝婦女對於“胡妝”的偏愛也是很有特色的,“圓鬟椎髻,不?"
參考資料: http://women.sohu.com/13/93/article214989313.shtml

嘩!好學術性!不過有無想過古中國對性開放有其條件,以前人口少又容易早逝(特別男人),故對婚姻等禮教(亂倫都唔係新鮮事)並非首要,同時當時並無“衰十一”,早婚亦甚普遍,十四歲媽媽跟本唔係新聞,廿四歲嫁出去就係!同時當時的性病非現在如此複雜,不過染上就死梗!現代人無論生活質素、教育、倫理、醫學、宗教、甚至社會的討論價值都不能相比。人類的想法應該是進步的,從過去的歷史,荒淫無道的社會風氣會導致國家很快滅亡!

上一頁下一頁
發新話題
前往最後回覆